随着2025年6月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新一轮互评估的临近,新加坡正加速整顿其虚拟资产生态。这场清理行动看似雷厉风行,实则早已谋划多时。对于新加坡来说,这是一场关乎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存亡的监管攻坚,也是Web3行业的一次深度洗牌。
一、评估临近,监管收紧是早有预兆
外界对新加坡6月“清退”无牌VASP的强硬手段议论纷纷,但真正了解FATF规则的人并不惊讶。FATF于2021年已更新虚拟资产指导方针,要求成员国在许可、监管、审查方面实现更高标准的执行效果,新加坡不过是卡准了节奏,在DDL前做最后的“排雷”。
2024年发布的国家风险评估报告中,新加坡将虚拟资产洗钱风险列为“中等偏高”。报告指出:
-
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匿名性强,追踪难度高;
-
加密平台间的跨境转账,已被不法分子利用;
-
过去5年新加坡共查出超60亿美元黑产资产,部分涉及加密货币。
监管机构对此早有警觉。MAS(新加坡金融管理局)推出的DTSP新规,实为FATF评估中的“标准答案”。从7月起,未持牌者将被强制清退,政府官员也不得参与VASPs的合规访谈,意图明确:只留下干净、合规的一池水,以顺利通过评估。
二、被“降级”的代价,新加坡输不起
FATF并无执法权,但其“灰名单”“黑名单”却对全球金融有着实质影响。一旦被列入,将导致:
-
跨境金融流动受限;
-
外资机构设限或撤资;
-
国际声誉下滑;
-
与其他国家的合规成本骤增。
新加坡作为亚洲资本进出的枢纽,承担着远超本地经济体量的资金吞吐功能。对它而言,监管失误不是擦边球,而是沉重代价。
三、不是打压Web3,而是重塑信任边界
与其说新加坡是在“打压”Web3,不如说是在重塑信任边界。在全球合规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,数字资产行业若不主动接轨,将被排除在主流金融系统之外。
MAS 的政策逻辑是清晰的:
-
给你时间,三年多的缓冲期;
-
给你机会,明确列出持牌豁免机制;
-
给你空间,但底线不能破。
这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在全球监管前沿激流勇进。2008年后,新加坡金融科技一度领先全球,如今面对Web3的“原始时代”,它选择以监管为槌,重铸秩序。
四、香港不是“备胎”,而是另一种赌注
一些人认为香港会趁机“捡漏”,承接新加坡的退场项目。但现实未必如此乐观。
-
香港同样是FATF成员,2023年起已全面推行VASP牌照制度,监管标准不比新加坡宽松;
-
香港Web3发展高度依赖内地政策信号,尤其在稳定币、链上金融等敏感领域步履谨慎;
-
香港SFC(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)监管以资本市场逻辑为主,较难接纳高度实验性的DeFi项目。
可以说,香港不是新加坡的“备胎”,而是在另一条路径上探索监管与创新的平衡,未必能成为无牌项目的避风港。
五、结语:危机中的Web3创业者,如何自处?
如果你是Web3创业者,现在的局势意味着什么?
-
合规将成为门票:没有监管认同,再炫目的技术也只能停留在圈地自萌;
-
“牌照套利”窗口关闭:东躲西藏的时代在迅速收口,未来只有两类项目:合规的,和死掉的;
-
中心化与链上活动将被分别监管:交易所、钱包服务、法币通道等是重点监管对象;而DeFi协议和P2P活动,则会被导向更精细的技术审查与责任界定。
结局未定,但节奏已定。对于真正有志于走出熊市、接入主流资本的创业者,现在正是重新整理团队、理顺合规路径的窗口期。
新加坡不是收紧,而是在做加密世界的“成人礼”。而FATF,不是末日审判,而是一纸通行证的考核。
愿你手中的项目,不是风口上的泡沫,而是穿越风暴的船。
最终解释权归UEEx优易官方所有。
评论
0 条评论
文章评论已关闭。